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艺术学院举办“深度解析掐丝珐琅传统工艺”的 学术交流活动
2025年11月26日 18:56  点击:[]

 2025年11月26日下午,艺术学院在崇文楼306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深度解析掐丝珐琅传统工艺”的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特邀掐丝珐琅画第四代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兰州惠蘭工艺美术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会兰副教授担任主讲。

本次活动旨在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号召,通过学术交流形式,让传统技艺走进高校课堂,促进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技艺的认知与实践能力提升。

杨会兰副教授在活动中系统分享了掐丝珐琅制作的四大核心技术要点:

1. 图稿设计与掐丝工艺

杨会兰老师强调,图稿设计是掐丝珐琅艺术的灵魂,需充分考虑金属丝的延展性与图案表现力的平衡。在掐丝环节,她现场演示了如何运用镊子将压扁的细铜丝按照设计图稿掐、掰成各式图案,并指出“掐丝讲究宁慢勿快,宁细勿粗”,一根看似简单的线条可能需要数十次微调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2. 点蓝(上釉)技法

点蓝是决定作品色彩表现的关键步骤。杨会兰老师结合其多年实践经验,详细讲解了釉料调配的比例控制、上釉时的温度与湿度要求,以及不同颜色釉料烧融后的流动特性。她特别指出:传统点蓝全凭经验,现代工艺可借助电窑提高烧制精度,但核心的色彩层次把控仍需手工完成。

3. 烧制与打磨工艺

烧制温度的精准控制是成品率的重要保障。杨会兰老师分享了其工作室采用的“三段式升温法”,即在850°C、780°C和720°C三个温区分别进行不同时间的烧制,以确保釉料充分熔融且不产生裂纹。打磨环节则体现了“慢工出细活”的传统工匠精神。

4. 甘肃省掐丝珐琅的“陇派”特色

杨会兰老师重点介绍了甘肃省掐丝珐琅代表性的“陇派”风格,其作品融合敦煌壁画、丝路文化、黄河元素等地域文化符号,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她现场展示了多幅反映敦煌飞天题材的掐丝珐琅画作品,解析了如何将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转译,使其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教师对掐丝珐琅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更为艺术学院开展传统工艺研究、推动产学研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通过“传承人进课堂”的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具有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精神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此类活动既能让更多教师了解和体验掐丝珐琅这一传统工艺,又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本次活动由艺术学院承办。


                                      (撰稿 庞颖/摄影 江顶顶/审核 吴兴玺/编辑 岳子君)



下一条:艺术学院举办“「西北偏北」——扎根于甘肃地域 特色的陶瓷艺术创作与文创开发”讲座

关闭

相关阅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496号(段家滩校区) 邮编:730030 电话:(0931)4673857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178号